漆黑的夜里,太行山的寒风刮得人脸生疼。
张荣妮缩着脖子,把怀里的情报裹得更紧了些。
身后日军的马灯晃来晃去,脚步声越来越近。
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被盘查了,她心里直打鼓,脸上却堆起憨厚的笑容:"老总,俺是河村郭家的媳妇,回娘家嘞!"
巡逻的日本兵上下打量这个瘦小的农妇。谁能想到,这个脚上沾满泥巴、挎着野菜篮子的"村妇",怀里正藏着八路军的绝密情报?更没人知道,她和那个"丈夫"郭永善,压根就不是真夫妻。
这事儿得从1942年春天说起。当时小日本在邢台内丘县拉了三道封锁线,把八路军的冀南和太行山根据地生生给隔开了。杨秀峰急得直跺脚:"明的不行,咱就来暗的!"黄岔村那个不起眼的小院,就这么成了冀西交通总站。表面上是个普通农家院,实际上弹药、情报、干部转移,全从这儿过。
组织上找到张荣妮时,这姑娘才22岁。"荣妮啊,得委屈你和河村的郭永善假扮夫妻..."领导话还没说完,她就脆生生地应了:"中!"郭永善第一次见她时,挠着头憨笑:"大妹子,咱这'夫妻'咋装?"张荣妮把情报往贴身的夹袄里一塞:"简单,你负责和伪军喝酒套话,俺负责跑腿送信!"
从此这个"家"成了最危险的交通站。张荣妮得了个外号叫"飞毛腿",一晚上能蹿一百多里山路。跑夜路时,她常在心里嘀咕:"要是被鬼子逮住,打死也不能说!"可摸着黑赶路,脚底板磨出血泡,疼得直抽冷气时,她又偷偷抹眼泪:"娘诶,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
郭永善也没闲着。白天跟伪军称兄道弟喝酒,晚上就琢磨怎么套情报。有回伪军小队长喝高了,拍着他肩膀说:"老郭啊,明天皇军要去黄岔村'扫荡'..."郭永善心里咯噔一下,面上还陪着笑:"队长海量!再来一杯!"转头就把消息传给了张荣妮。
那天晚上下着大雨,张荣妮连蓑衣都没顾上穿,揣着情报就往黄岔村跑。山路滑得跟抹了油似的,她摔了七八个跟头,膝盖都磕出血了。等跑到交通站,整个人跟从水里捞出来似的。站里的同志刚撤走不到俩时辰,鬼子的炮弹就把院子炸成了马蜂窝。
这对"假夫妻"的配合越来越默契。张荣妮负责城南到城北的情报传递,郭永善负责在敌占区周旋。有次张荣妮被日本兵拦住搜身,那鬼子捏着她胳膊上的肌肉直纳闷:"你的,干农活的?怎么胳膊这么结实?"她心里一紧,脸上却笑开了花:"老总,俺天天推磨盘,能不结实吗?"
最悬的一次是在1943年冬天。张荣妮带着一份重要情报,刚出城就被盯上了。她在雪地里绕了整整一宿,最后躲进一个废弃的窑洞,把情报塞进棉袄的补丁里。日本兵拿着刺刀在洞口比划了半天,愣是没发现她。等敌人走远,她才发现自己的棉袄都被冷汗浸透了。
这对"假夫妻"整整配合了三年多。传递了三百多份情报,护送过八十多名干部。直到1945年鬼子投降,组织上才告诉他们:"你俩不用再假扮夫妻了。"没想到郭永善红着脸说:"领导...要不...咱来真的?"把大伙儿都逗乐了。
后来杨秀峰送了他们一条缴获的日军毛毯当结婚礼物。张荣妮总爱跟孩子们显摆:"瞧见没,这可是你爹用情报换来的!"郭永善就在旁边憨笑,哪敢说当年自己差点把情报给喝丢了。
如今黄岔村那个小院还在,墙上的弹孔都成了"景点"。村里老人说,有时候半夜还能听见"沙沙"的脚步声,准是张荣妮的"飞毛腿"又在送情报呢。这话当然是玩笑,不过要是有机会去那儿,您可得对着那面弹孔墙行个礼——那上头可都是中国人最倔的活法。
这篇文章只是用来传递积极的能量,没涉及到那种很低俗或者违反规定的东西。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就跟我们联系,我们会马上把相关内容删掉。
股票配资门户网登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