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文章开始之前,笔者想问屏幕前的你一个问题:你会因为什么原因打开一瓶酒呢?
从前,我们可能因为商务应酬喝酒,也可能因为朋友聚会喝酒。这两种场景下,只要坐在那个位置上,不把杯中酒喝干,似乎都不太合适。这两种场景下,饮酒行为的社交属性拉满了,但饮酒本身很可能并非出于个体本意。
现在,在信息的高度透明的背景下,商务合作成交与否不再取决于能否“喝好”;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也使得家庭、朋友聚餐场景下的劝酒行为几近销声匿迹。白酒作为社交货币的价值正在发生衰减,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打开一瓶酒呢?
当然有!答案就藏在自饮场景和真正好酒群体的社交场景中。在这类场景中,白酒回归了本来的饮用价值,其所带来舒适度高低,就成为了白酒角逐市场地位的关键。
舒适度之争,是未来市场格局之争
种种迹象表明,白酒舒适度,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白酒市场格局的关键因素。
从消费场景角度看,伴随着近年来政商宴席消费场景的减少,不少原本把营销重点放在政商宴席市场的品牌都遇到了经营上的挫折。它们开始逐步把目光放在自饮场景和出海场景上。众所周知,出海市场多年来口号很响但实际业绩并不理想。于是真正有深度开发价值的就只剩下自饮场景了。自饮场景下,消费者最关注的是什么?当然是饮用舒适度。甭管花多少钱买的白酒,没有人希望它气味刺鼻、入口困难、饮后头昏脑胀。这不符合最基本的消费诉求。
近年来,白酒行业消费者需求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在外部经济环境压力和个人收入水平不确定性增强的今天,更多的消费者出现了理性回归。对白酒的消费期待是具有极致性价比,品质风味好的同时,价格还不能过分高昂。怎样衡量品质风味好呢?舒适度显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香味口感纯正,说明原料和工艺比较合理,饮后舒适度高,说明杂醇油等有害物质少。这样的产品,更加符合当下消费者的价值期待,自然也更受欢迎。
从市场反馈来看,舒适度高的白酒普遍有更好的市场表现。近年来,包括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名酒品牌都在积极开发并培育低度酒市场。它们推出的低度大单品在全国市场“攻城掠地”,以惊人的速度占据主流消费者心智。同时,那些兼具低度、创新风味的露酒产品,也呈现出了强大的发展势能。这类产品不仅具备独特的审美和风味,还从价格带上占据了制高点,获利非常丰厚。
在消费场景重心转移,消费需求快速迭代的今天,舒适度高的白酒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随着白酒消费回归饮用本质,舒适度的高低将决定未来的市场竞争格局。
提高白酒舒适度,从这些角度入手
既然提高白酒舒适度如此重要,我们就应该千方百计去完成这个目标。那么,如何提升白酒舒适度呢?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首先,优选原料,优化工艺品质。优质的原料是酿造好酒的基础,高粱、小麦等谷物的品质和比例会影响白酒的风味和质量。例如,在茅台、汾酒等不少白酒大厂中,其原料采购标准就非常高。采用传统酿造工艺,如纯粮固态发酵法,经过长时间发酵、陈酿的白酒,口感醇厚,有害物质相对较少,饮后舒适度较高。
其次,风味改革,减少刺激性丰富口感。传统的白酒产品,大都保持了较高的度数。这其中有历史背景的原因,也有工艺特色的原因。但在当前的消费环境下,白酒低度化显然是大势所趋。度数降低,可以大大降低刺激感,提供更舒适的入口体验。但单纯降度也可能带来风味寡淡的问题,因此还应当想方设法丰富口感。目前来看,研发露酒产品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好看好喝好玩的露酒,更能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再次,科研攻关优化酒体,提高饮后舒适度。白酒的成分有数千种之多,至今不少成分仍然没有被科学分析出来。想要提高白酒饮用舒适度,仍需要加大科研力度。当前我们只知道白酒的分子缔合稳定性高低和杂醇油、醛类物质的多少会影响到白酒的舒适度,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不能只寄希望于靠陈储多年把有害物质挥发掉,更需要主动出击用科技提高酒体优化的效率。
第四,文化领航,推进价值认同。白酒属于快消品,需要有意识地向消费者传递自身的文化价值。以往我们讲“香型”“度数”“工艺特色”等概念,是为了告诉消费者白酒是什么,如何被造出来。现在我们同样需要对“舒适度”文化进行引领与普及,实现对消费者的心智占领。举例来说,把“高舒适度,更健康”“低度高舒适白酒,让您畅谈欢聚时刻”这样的口号打出来,消费者才能够感受到品牌的价值主张与温度。
总体来看,消费场景和需求的改变,让白酒舒适度成为了衡量白酒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指标。白酒品牌必须正确认识到白酒舒适度的价值,从原料工艺、科研攻关、市场培养等多个角度入手,持续提高产品饮用舒适度,为品牌未来成长注入新活力。
(本文转自大家酒评)
股票配资门户网登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